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配资平台炒股
雪峰的轮廓在澄澈的天空下还十分清晰,夕阳的余晖已经浓浓地涂抹在主街道两侧的民居上,显得温馨而柔软。当瞥见一处木窗外侧的鲜花时,我知道这便是今晚落宿的花房木屋酒店了。从聚居的民舍入口拐进来时,我一直以为这只是瑞士众多能开窗见雪峰的小镇之一,却不知已来到上瓦尔登州的首府——萨尔嫩。
这座坐落在萨尔嫩湖岸的小镇,实为迷你型州的州府,距离卢塞恩仅20公里,平均海拔约400多米。在瑞士26个州中,上瓦尔登州颇具特殊性,它与下瓦尔登州历史上曾共同组成“翁特瓦尔登”这一政治实体。上瓦尔登州境内最早的聚落遗迹可追溯至凯尔特人与罗马人时期,8世纪起阿勒曼尼人开始移居此地。1291年,以上瓦尔登、下瓦尔登组成的翁特瓦尔登,与施维茨州、乌里州为抵抗哈布斯堡王朝,在琉森湖畔的吕特利缔结盟约,瑞士联邦的雏形——联合议会由此诞生。
展开剩余87%上瓦尔登州面积小、人口稀少,州政府工作人员仅五名。这座州府小城人口约一万,因此比其他地方多了份静谧,少了份喧嚣。落宿的酒店一面临街,另一面朝山临溪,中间是个四合院,木窗边爬满红色天竺葵。一路上看见过许多绿茵茵草地上的花房木屋,今晚总算如愿入住了。在院子里仰望,只见几位团友到房间后便迫不及待打开窗户,轻轻颤动的花朵映衬着他们的笑脸,在夕照中看起来无比温柔。
离约定的晚餐时间尚早,安置好行李后,我沿着木屋前的小路随意闲逛。五月底的萨尔嫩,傍晚六点多,天空仍泛着淡淡的蓝紫色。穿城而过的萨尔嫩河静静流淌,河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与几尾畅游的小鱼,偶尔有几片嫩绿的树叶顺着水流漂荡、打转。河边的步道上,有一两户居民牵着狗散步,狗儿慢悠悠地嗅着路边的花草,主人则与迎面而来的邻居轻声打招呼,柔柔和和的语调,与小城的氛围格外契合。
我沿着溪岸往小城深处走,跨过一座小桥,不一会儿便看到了传说中的“乡村广场”。广场地面用深灰色石块铺就,石块间的缝隙里长出几株细小的蒲公英,毛茸茸的白色花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。这里正是几百年来萨尔嫩的“心脏”——在瑞士“直接民主”传统中,上瓦尔登州的市民曾聚集于此,共同商议小城大事。广场四周的建筑多为17至19世纪风格,红棕色木屋顶搭配米白色墙面,窗台上几乎都摆着盆栽,红色虞美人与黄色金盏菊相映成趣,像是给古老建筑戴上了彩色花环。
广场东侧的“市政厅巷”里,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市政厅格外显眼。浅灰色墙面搭配白色浮雕装饰,门楣上刻着上瓦尔登州的州徽:一条水平线将徽面分为两部分,上半部分为红色,下半部分为白色,且以背景对应色绘有一枚匙头朝上的钥匙。这把钥匙是圣彼得的象征,而圣彼得是下瓦尔登州首府施坦斯古老教区礼拜堂的主保圣人。据说这座市政厅建于19世纪末,虽不算特别古老,却承载着小城的治理记忆。
此时巷子里很安静,只有一位白发老人坐在市政厅门前的椅子上,漫无目的地打量着稀落的行人,光线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,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我轻轻走过,生怕打扰这份宁静,老人看见我,没有丝毫吃惊,只是抬头冲我微笑示意。
从市政厅巷出来,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远处雪山的轮廓从清晰变得朦胧,山顶的积雪在暮色中泛着淡淡银光。我沿着主街往回走,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已经关门,只有两家咖啡馆和面包店还亮着暖黄色的灯光。路过面包店时,玻璃窗里摆放的各式面包散发着诱人香气,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妇,见我驻足张望,热情地邀请我进店品尝。因过一会儿便是集体晚餐时间,我只买了一小块杏仁面包,咬下去时,酥脆的外皮与柔软的内里交织,杏仁的香气在口中散开,伴着窗外的暮色,竟生出一种久违的归乡感。
回到花房木屋吃完自助晚餐,已是晚上八点多,天还很亮。站在木屋的窗台边,我凝望着碧蓝天幕下的小城静谧如画,偶尔有几声归巢的鸟鸣传来,打破了临街的寂静。木屋窗边的鲜花在灯光下更显温柔,这一刻,没有城市里常见的车水马龙,没有工作中的琐碎烦恼,只有眼前的花影与雪山的剪影相伴。
次日清晨,我特意早起,想看看萨尔嫩的晨光。凌晨五点半,天刚蒙蒙亮,我轻手轻脚地走出木屋,街道上一片寂寥,多数店铺的门还紧闭着,只有几辆早起的配送车缓缓驶过,车轮压过石板路的声音很清晰。沿着昨晚走过的溪岸步道往前走,晨曦渐渐穿透云层,柔和的光线洒在民居的屋顶上,似被镀上了一层金色薄纱。远处的雪峰因晨光初照,瞬间变得明亮起来,积雪反射着阳光,耀眼却不刺眼。
走了大约十分钟,我看到几位老年居民在自家门前忙碌。一位老奶奶正弯腰整理窗台上的花盆,她穿着深色外套,戴着毛线帽,动作缓慢却认真。看到我路过,她停下手中的活,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小山,用德语说了句话。虽然我完全听不懂,但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,小山不高,山顶矗立着一座白色教堂,教堂的红色圆顶在晨光中非常醒目,想来她是推荐我去那儿拍拍照。
从溪边的石阶往上走,两旁长满绿色青苔,偶尔有几朵紫色野花从石缝中探出头来。山间的晨风还带着一丝凉意,婆娑的树叶间夹杂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,让人神清气爽。这座名为“圣莱昂哈德教堂”的建筑,始建于12世纪,17世纪时进行过重建。教堂外墙纯净洁白,搭配红色屋顶与条形的花纹,简约却不失庄重。早上教堂尚未开门,从窗外向内张望,里面光线有些昏暗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烛香。透过玻璃窗洒入的晨光,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。从窗外的风声与教堂内的寂静中,我愈加明白:为何人们说这里是“万人小镇的信仰安放地”。
从教堂下来时,街道上渐渐有了人气。我沿着主街往小城尽头走,想去看看萨尔嫩湖的模样。途中遇到几条横卧的铁轨,过路栅栏刚刚放下,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声。不一会儿,一辆乳白色的火车缓缓进站,车厢上印着瑞士联邦铁路的标志。这座看似偏安一隅的小城,实则与世界紧密相连——从这里搭乘火车,几小时后便能抵达苏黎世、日内瓦,甚至前往欧洲其他大城市,开启另一段繁华旅程。即便如此,萨尔嫩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,未被外界的喧嚣所打扰。
初夏的萨尔嫩湖畔,弥漫的水汽中还带着丝丝凉意,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,倒映着远处的雪山与岸边的树木。湖边草地上,几头牛正悠闲地吃草,它们的毛色在阳光下格外光亮。偶尔有几只白鹭从湖面掠过,翅膀划过水面,留下一圈圈涟漪。我找了块石头坐下小歇,眼前的湖光山色,千百年来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这片土地,却依旧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貌,这或许就是萨尔嫩最迷人的地方。
回程路过乡村广场时,看到几位居民正在广场上摆放桌椅——当天下午这里要举办一场小型市集。每年萨尔嫩都会举办好多次这样的市集,居民们会将自家种植的蔬菜、手工制作的饰品拿来售卖,还有人会现场制作传统瑞士美食。虽然早餐后九点我们就得离开小城,赶不上这场热闹的传统市集,但从小城居民忙碌的氛围中,仍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。
走回花房木屋的路上,我再次留意起路边的建筑。这些房屋多为木质结构,外墙刷着浅蓝、淡绿、米黄等不同颜色的油漆,像是打翻了调色盘。每栋房子的窗户都很大,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,让人觉得温暖又明亮。木窗边的鲜花依旧盛放,在晨光中格外鲜艳。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何偏爱这座小城:它既有雪峰湖畔的自然风貌,又有历史人文的厚重沉淀;既像远离尘世的桃源仙境,又能与世界紧密相连。生活最本真的模样配资平台炒股,原来藏在光影斑驳的晨昏里,藏在内心平和宁静的时光中。
发布于:浙江省创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